原標題:叮咚買菜打出盈利牌,前置倉還有新故事嗎?
撰文:齊成
出品:駝鹿新消費 | 微信ID:tuolu360
2月15日晚間,叮咚買菜發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和2021年全年經營數據,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加72.0%至54.8億元,全年營收同比增長77.5%至201.2億元。
不過在財報和之后的電話會議上,透露出來更重要的信息是,2021年12月份叮咚買菜上海地區實現整體盈利,力爭在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接近盈利。
對于營收百億規模的生鮮電商來說,想要做到區域盈利或者整體盈利并不是難題, 每日優鮮早就宣稱過2019年底實現了全面盈利,但難的是保持盈利的同時還能高歌猛進,選擇盈利就意味著在市場和增長方面做出妥協。
1、四季度業績最好,仍虧10億元
2021年全年,叮咚買菜營收同比增長77.5%至201.2億元,凈虧損的增幅更大,同比擴大102.36%至64.29億元。但2021年第四季度,被叮咚買菜打上了最佳季度業績的稱號。
具體來看,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加72.0%至54.835億元,毛利率為27.7%,環比前一季度增加9.5個百分點,訂單履約數為1億單,同比增長63.1%;履單費用率環比上季度減少了4.6%,虧損率降低13%,凈虧損為10.96億元,較去年同期的12.46億元有所縮窄。
毛利率提升,履單費用率減少,叮咚買菜將此歸因于,更多高品質且高價商品出現,更多自有品牌和自建加工商品,這部分商品帶來了差異化體驗,總而言之,整體商品力在提升,讓消費者不需要太多補貼就主動下單,節省了獲客成本,這部分客戶比奔著補貼來的客戶客單價更高。
在第四季度中,叮咚買菜自有品牌的商品銷售占整體GMV的比例為10.2%,叮咚買菜自己工廠研發和加工的商品銷售占整體GMV 的6.5%。叮咚買菜目前有20多個自有品牌,10個食品研發加工工廠,3家農業示范園,簽署了118家訂單種植基地。
在前置倉和到家服務行業,履單費用是成本的關鍵指標。在財報后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,叮咚買菜管理層表示,早期基礎設施的投入被攤薄以及倉內人員、配送人員效率的大幅提升,帶來了履單費用率下降。
截至2021年12月31日,叮咚買菜擁有約1400個前置倉,面積約50萬平方米;租賃了約60個城市分選中心,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。
2、上市半年,選擇盈利
在這份財報中,叮咚買菜明確對外表示,在上海地區已經實現整體盈利。上海是叮咚買菜的出發點,也是倉庫網點最密集的地方。公開數據顯示,2018年10月,叮咚買菜簡稱119個前置倉,服務上海大部分社區;截至2019年12月,叮咚買菜在全國已有550個前置倉,其中254個在上海。
在前置倉和到家業務領域,前置倉的密度決定了送貨的速度,但同時要考慮訂單數量是否能夠支撐前置倉的數量,前置倉雖然不是直接對外營業的門店,但選址均在社區周邊三五公里、冷藏設備,倉內工作人員和自建配送人力更是不可缺少,成本不比開店低。
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之前也對外披露過,理想狀態下,每個前置倉經營一年以上,日訂單量達到1000單左右,平均客單量價超65元,在刨去履單成本后,每單的營業利潤預計能超過3%,也就可以賺錢。
上海是叮咚買菜深耕最久的城市,訂單密度最高,前置倉數量最多,現在也是第一個宣布實現整體盈利的城市。整體盈利的另外一層含義是,并不是每一個倉都賺錢。
事實上,對于賺錢這個事情,關鍵是想不想,而不是能不能。
2021年6月,叮咚買菜上市前后,梁昌霖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達過對盈利的看法,“在上海想盈利的話其實已經可以盈利了,我們在盈虧平衡點上。但我們在控制,一個是毛利率還不能太高,二是營銷費用,我們也保持著一定的比例。該賺錢還是該擴大規模?我覺得還是要先服務更多的人。離開規模談各種盈利,我覺得都不是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商業邏輯?!?/p>
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,一向是規模先行,跑出速度,成為行業頭部,繼而重新制定行業規則。在這個過程中,虧損是燒錢搶市場的另一層含義,甚至被視為未來發展的預期,而盈利則是主動求和的標志。近十年來,團購、O2O、生鮮電商、社區團購等各個燒錢的創新業態,無不是遵循了這個邏輯。
這一次,叮咚買菜選擇先在上海實現整體盈利,然后努力在2022年第四季度實現全國盈利。
3、盈利后還有故事嗎?
叮咚買菜是進場比較晚的選手,2017年才創立,此時每日優鮮已經在市場上跑了兩年多,2021年6月25日,每日優鮮在納斯達克上市,6月29日,叮咚買菜在紐交所掛牌上市。
2017年-2020年,叮咚買菜的GMV從7.42億元增至130.32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19.2%,累計虧損近115億元。叮咚買菜一虧再虧的底氣是,從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上市前,叮咚買菜曾進行過9輪融資。
對于盈利的消息和規劃,市場的態度是,2月15日美股盤前,叮咚買菜一度大跌超過8%,收盤時報7.3美元,跌1.75%,市值17.2億美元。2月16日收盤,叮咚買菜跌1.37%,較發行價23.5美元,已經跌去了七成多。
上海的盈利狀況能不能復制到全國,這是一個問題,即使全國實行盈利,也不代表就此到達巔峰,后續無憂。2020年7月,每日優鮮CFO王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2019年年底實現全面盈利,但一年依然需要超8億美元的外部輸血來滿足建設前置倉,研發等擴張需求。
梁昌霖表示,叮咚賬目還有52億現金,足夠支撐到明年底的全國盈利。截至2021年底,叮咚買菜賬面現金約為 6.6 億元,另有 45.6 億元短期投資。與此同時它還有 20.6 億應付賬款和 31 億短期借款。
前置倉在發展過程中,一直有諸多討論,比如,客單價升不上去,履約成本降不下來,有補貼才有用戶,前置倉的模式能不能跑得通,存在各種說法,盒馬創始人侯毅就旗幟鮮明的否定了前置倉的模式。
但2020年突發疫情,將送貨到家暫時變成了一種剛需?!?020中國移動互聯網”戰疫”專題報告》顯示,中國生鮮電商整體日活用戶從平日的不到800萬,在春節期間突破1000萬,節后再次突破1200萬。
天降用戶,讓前置倉眼前的路似乎光明了一點。有數據顯示,疫情初期,叮咚買菜訂單量比節前工作日增長兩倍,客單價漲70%過百元。每日優鮮的數據也隨之暴漲,當時有業內人士調侃道,“疫情救了前置倉和送貨到家的企業”。
但特殊時期的紅利吃得了一時,吃不了一世。半年前,每日優鮮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3美元,開盤價10.65美元,首日下跌25.69%至9.66美元,至今股價只有2.89美元/股,較首日發行價跌去了2/3,叮咚買菜的股價也已經跌去了七成。這兩家前置倉頭部企業,風風火火在全國燒錢搶市場,用大量補貼教會消費者線上買菜,又前后腳登陸美國資本市場,現在,他們又用同樣的下滑曲線告訴大家,前置倉沒有故事了。
(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,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,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極客網無關。文章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投訴郵箱:editor@fromgeek.com)